-
股票配资官方 肖文杰狂赚1.1亿分红的另一面:乐信增长引擎已熄火?
发布日期:2025-08-15 21:41 点击次数:55乐信的“躺赚”神话股票配资官方,本质上是特定阶段监管红利、成本优化与存量用户变现的短期共振。
当肖文杰一年半内从乐信分得超1.1亿元分红时,这家助贷平台的“躺平稳赚”神话正被不断放大。然而,透过净利润连续翻倍的光鲜数据,其背后隐藏的业务停滞、合规风险与战略迷茫,正在悄然侵蚀这家头部平台的根基。
01 高分红背后的增长乏力
乐信2025年二季度财报堪称“亮眼”:净利润5.11亿元同比激增125%,上半年净赚9.4亿元,每天进账519万元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同期营收35.9亿元同比下滑1.46%,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。这种“增收不增利”的反常表现,暴露了乐信业务的深层困境。
核心业务贷款手续费及服务费上半年同比下滑15%,直接拖累营收表现。支撑利润增长的并非主营业务扩张,而是技术授权服务等边缘业务的55%增速,以及融资成本下降、担保责任准备金减少等成本端优化。这种“节流式盈利”难以持续——当成本压缩空间见顶,利润增长便会失去动力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用户增长的停滞。注册用户2.36亿、借款用户3520万,近10个季度保持“平滑曲线”,实则是增长乏力的委婉表达。活跃用户470万虽同比微增,却远未恢复至历史峰值,说明平台获客能力持续弱化。在存量用户池里“精打细算”的乐信,已陷入“无增量可挖”的僵局。
在此背景下,管理层连续上调分红比例的操作更显耐人寻味。从20%到25%再到30%,不到一年三次提分红,肖文杰半年分红5632万元,一年半累计超1.1亿元。这种“现金落袋”的急切,与其说是对股东负责,不如说是对未来增长缺乏信心——当企业不再相信 reinvest(再投资)能带来更高回报,便会选择分光利润。
02 合规阴影下的业务隐患
乐信的“安稳”,始终笼罩着合规风险的阴影。尽管其进入11家银行助贷“白名单”,看似占据先发优势,但监管收紧的大背景下,助贷业务的合规成本正持续攀升。
助贷新规要求综合费率透明化、统一化,彻底堵死了平台“变相加价”的空间。乐信2025年二季度贷款便利服务费同比下滑21%,部分源于表外贷款年利率被迫下降。这种“价格管制”直接压缩了利润空间,而平台对此几乎无计可施。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业务模式的合法性拷问。2020年新华社曾点名乐信旗下分期乐“披马甲向在校学生放贷”,尽管其早已宣称退出校园市场,但历史遗留的合规问题并未完全消解。监管对消费金融的强监管趋势下,任何历史瑕疵都可能成为未来被追责的伏笔。
值得注意的是,乐信选择“收缩战线”——几乎放弃海外业务,专注国内存量市场。这种战略看似稳健,实则是对新市场拓展能力不足的妥协。在国内监管趋严、市场饱和的双重压力下,存量业务的“安稳”只是暂时的,缺乏新增长点的平台终将面临增长天花板。
03 技术失血与战略迷茫
首席技术官陆勇的离职,为乐信的“平稳”蒙上阴影。作为主导AI技术研发的核心高管,其负责的LexinGPT平台已应用于电销、催收等关键场景,而“奇点”模型更是被视为技术护城河。陆勇的离开,不仅可能导致技术研发中断,更暴露了公司在核心人才保留上的短板。
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技术战略的模糊。乐信宣称“未来将在各项运营中部署人工智能以提高效率”,但实际成效却不尽如人意。2025年二季度流程处理和维护成本同比增长16.8%,说明AI替代人力的预期并未实现。在助贷行业同质化严重的当下,技术优势的缺失将直接削弱其竞争力。
这种战略迷茫在业务布局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当竞争对手尝试科技赋能、生态拓展时,乐信却选择“退守”——降低重资产业务占比,依赖导流收入和技术授权。这种“轻资产化”转型看似规避了风险,实则放弃了对核心业务的掌控力。导流业务依赖第三方平台,不仅利润稀薄,还可能因合作方问题引发连锁风险。
管理层的短期导向进一步加剧了战略迷失。连续提高分红比例股票配资官方,意味着将更多资金用于股东回报而非研发投入或市场拓展。2025年上半年9.4亿元净利润中,25%用于分红,而研发投入占比却持续走低。这种“分光吃净”的做法,虽能短期提振股价,却透支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。